您的当前位置:多发性神经炎 > 疾病知识 > 来势汹汹的CMET胃癌精准诊治病例
来势汹汹的CMET胃癌精准诊治病例
医院胃肠肿瘤多学科诊疗中心
患者肖某,男性,48岁,年2月出现黑便,未行诊治,至年5月黑便较前加重遂来我院就诊,收至胃肠外科病房进一步诊治。既往体健。年5月12日行结直肠镜未见明确异常;行胃镜:进镜至胃内,可见陈旧性胃液,体窦部可见直径5cm巨大溃疡隆起型肿物,中心凹陷可见血凝块。予以活检,病理提示:(体窦部)腺癌,中-低分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HER-2(1+);错配修复蛋白完整:MSH2(未见肿瘤细胞核表达缺失),MSH6(未见肿瘤细胞核表达缺失),MLH1(未见肿瘤细胞核表达缺失),PMS2(未见肿瘤细胞核表达缺失);C-MET过表达(3+)。行基线影像学检查,胸部增强CT:两肺胸膜下多发实性小结节。腹部增强CT(见图1):胃窦部异常改变考虑胃癌突破浆膜层,病变累及幽门可能;肝内多发异常强化结节影,肝胃间隙、腹膜后及肠系膜根部多发肿大淋巴结,考虑转移;网膜及腹膜稍增厚,不除外转移可能;L2椎体异常改变。盆腔增强CT:盆腔少量积液。后续行上腹部MRI进一步证实了该表现(见图2、图3)。
图1基线腹盆增强CT
图2基线腹部MRI(T2WI)
图3基线腹部MRI(DWI)
患者入院后间断发热,体温最高达40.0℃,查血常规血象升高明显,同时合并重度贫血:白细胞20.47×/L、中性粒细胞17.82×/L、血色素68g/L、血小板×/L;便潜血阳性;D二聚体(D-Dimer)2.mg/L(正常值<0.mg/L);肝功能异常:谷丙转氨酶(ALT)87U/L、谷草转氨酶(AST)60U/L;血肿瘤标志物明显升高:癌胚抗原(CEA).5ng/ml(正常值0-5ng/ml)、CA>.0U/ml(正常值0-39.0U/ml)、CA.2U/ml(正常值0-39.0U/ml)。综上,患者入院诊断考虑为:“胃腺癌Ⅳ期,肝胃间隙、腹膜后及肠系膜根部多发淋巴结转移,多发肝转移,网膜、腹膜转移不能除外,pMMR/HER2(1+),ECOG2-3分;上消化道出血;重度贫血;肝功能异常;发热原因待查”。考虑到患者属于肿瘤晚期,已无法行手术治疗,经多学科团队会诊后,转至肿瘤内科进行下一步治疗。给予最佳支持治疗,针对上消化道出血、重度贫血,予以禁食、抑酸、止血、输血、静脉营养等治疗;针对发热,予以碳青霉烯类等药物抗感染治疗。但治疗效果差,体温并无改善,且查血降钙素原(PCT)0.05ng/ml仅提示局部感染可能,多次查找感染源结果均为阴性,那么其发热与肿瘤相关可能性大。目前患者上消化道出血、重度贫血、肝功能异常以及发热等情况,均考虑与胃癌相关,仅对症治疗效果较差,且肿瘤负荷大、进展迅速,若不尽早开展抗肿瘤治疗,后续恐失去机会。但其一般状况差、合并症多,能否耐受抗肿瘤治疗以及适合何种抗肿瘤治疗呢?
根据目前指南,对于一般状况较差(ECOG≥3分)的胃癌患者,建议给予最佳支持治疗。而对于年轻、既往体健、单纯由于肿瘤所致状况较差的患者,目前的诊治仍存在争议。考虑该患者年轻、既往无任何合并症、目前状况差主要由胃癌所致,而且肿瘤负荷大、病情进展迅速,后续可能会失去抗肿瘤治疗机会。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一致同意争取抗肿瘤治疗。在给予患者最佳支持治疗的同时,我们进一步完善相关病理检测,免疫组化PD-L1(SP):CPS20,TPS15%;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提示MET基因明显扩增、呈簇样改变(见图4)。
图4该患者肿瘤细胞MET基因扩增
与患者及家属进一步沟通后,于年5月30日开始抗肿瘤治疗:替雷利珠单抗mg静点每21天1次,赛沃替尼口服mg每天1次。患者在治疗当天白天高热,体温最高达43。0℃,夜间体温即恢复正常,且后续未在发热。年5月30日治疗前检查结果,血常规:白细胞33.24×/L、中性粒细胞29.69×/L、血色素68g/L、血小板×/L;便潜血阳性;血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0ng/ml、CA.0U/ml、CA>U/ml。治疗第4天(年6月2日)复查血常规白细胞即恢复正常(白细胞7.45×/L、中性粒细胞5.69×/L)、血色素进一步升高(血色素73g/L)。治疗第9天(年6月7日)便潜血转阴。治疗第12天(年6月10日)复查各指标进一步好转,血常规:白细胞3.48×/L、中性粒细胞2.07×/L、血色素83g/L,D-Dimer1.mg/L,血肿瘤标志:癌胚抗原.9ng/ml、CA.2U/ml、CA>U/ml;肝功能恢复正常:ALT26U/L、AST19U/L。同时复查上腹部MRI(见图5、图6):对比该患者-5-16(治疗前)MRI,1.胃窦部胃癌,累及幽门并突破浆膜层可能,病变范围较前缩小;2.肝内多发转移瘤,较前缩小、减少;3.肝胃间隙、腹膜后及肠系膜根部多发肿大淋巴结,较前缩小、减少。在不到2周的时间内,该患者抗肿瘤治疗即疗效明显。
图5治疗前后腹部MRI对比1
图6治疗前后腹部MRI对比2
但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了2级骨髓抑制(白细胞2.46×/L、中性粒细胞1.11×/L),且右足背屈异常。追问病史无外伤史,进一步完善肌电图,提示右侧腓神经损伤;膝关节MRI、骨扫描、颅脑MRI均未发现相关异常表现。其骨髓抑制考虑赛沃替尼治疗相关,遂将其减量至mg每天1次;腓总神经炎导致右足背屈异常可能,考虑免疫治疗相关,停用替雷利珠单抗。其一般状况进一步恢复,各项指标继续好转,至年7月28日末次入院复查,血常规:白细胞3.81×/L、中性粒细胞2.28×/L、血色素g/L;血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15.5ng/ml、CA2754.3U/ml;D-Dimer及转氨酶均恢复正常。整体治疗相关检测指标总结见表格1、图7-9。
表格1治疗过程中相关检测指标总结
图7治疗过程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变化趋势
图8治疗过程中血色素变化趋势
图9治疗过程中血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变化趋势
我国胃癌患者中约3-7%存在MET基因扩增,该部分患者整体较年轻,肿瘤分期晚、负荷大,常规抗肿瘤治疗效果差、病情进展迅速,预后很差。目前有临床研究及个案报道提示,针对MET基因扩增的靶向治疗可给该部分患者带来临床及生存获益。同时基础研究表明,抗MET扩增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存在协同作用,即“1+1>1”的治疗效果。本例患者年轻、既往体健,因肿瘤分期晚、负荷大、进展迅速,合并上消化道出血、重度贫血、肝功能异常及高热,一般状况差、合并症多,考虑其存在MET扩增、PD-L1高表达,我们首次在一线即尝试了针对MET扩增的靶向联合免疫治疗,病情明确快速的得以控制为患者带来获益,可以真的用起死回生来描述整个过程。那如何早期识别该部分病人并给予合适、适时、有效的抗肿瘤治疗,以及在治疗过程中,相关副反应监测和归因,是目前临床亟需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的进一步探索。
(备注:患者用药基本都是申请的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