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多发性神经炎 > 临床体现 > 麻木病因病机的中西医比较
麻木病因病机的中西医比较
麻木病因病机的中西医比较
麻木,亦称不仁,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现代文献专门探讨麻木发病机理的专论专著较为少见。本文试从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的不同角度对麻木的发病机理进行分析,以资比较。
一、中医对麻木病因病机的认识
《黄帝内经》多处提及不仁,指明其病机是卫气运行涩滞。如《素问·风论》“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灵枢·刺节真邪》“卫气不行,则为不仁”等等。《内经》以降,历代医家对麻木亦多述及,进一步论述其病因病机。如隋代《诸病源候论·风不仁候》称:“风不仁者,由荣气虚,卫气实,风寒入于肌肉,使血气行不宣流。其状,搔之如隔衣是也”。金元刘完素指出:“麻者,亦由涩也,由水液衰少而燥涩,气行壅滞,而不得滑泽通利。”李杲指出:“麻者,气之虚也,真气弱,不能流通,至填塞经络。”《名医类案》指出:“麻者,气馁行迟,不能接续也。”可见《内经》的“卫气不行”,与后世医家的“气”字相通,可以认为卫气运行涩滞是麻木的病机关键。同时,由于荣卫关系密切,不仁与荣气也密切相关,如《素问·逆调论》“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素问·痹论》谓“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痛,皮肤不营,故为不仁”,显然荣气虚、荣气运行涩滞亦影响卫气运行而导致不仁。后世医家多将血虚、血瘀作为不仁的重要病因,概源出于此。
麻木病因众多,纵观历代中医文献,外感风、寒、湿之气,以及气虚、血虚、液少、内风、痰湿、瘀血、情志等内在病理因素,均可导致机体卫气运行不利,而产生麻木。自《内经》至唐宋医著,强调风寒湿等外邪侵袭机体,致使荣卫不利而产生麻木。如《素问·风论》:“风气与太阳俱入,……与卫气相干,……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不仁也。”《素问·气穴论》:“积寒留舍,荣卫不居,……外为不仁。”《素问·瘘论》:“有渐于湿,……肌肉濡泽,痹而不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风寒湿邪,客于肌体,手足缓弱,痹而不仁。”金元以后,侧重于探讨机体内在病理因素导致麻木的机理,医家对此颇多发挥。如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麻者,亦由涩也,由水液衰少而燥涩,气行壅滞。”[2]李杲:“麻者气之虚也,真气弱,不能流通。”《丹溪心法》谓:“手足麻者属气虚;手足木者有湿痰死血。”王肯堂《医镜》主张“七情六欲,气滞经络”皆可致手足麻木。《医学入门》:“有因虚而风寒湿三气乘之,麻木并作者;有气血俱虚,但麻而不木者,……常木为瘀血碍气,间木为湿痰,……或兼虚火,则肌肉动。”顾松园《医镜》认为麻木之症“亦有因气虚、因血少、因气滞、因死血、因湿痰之不一”。徐大椿指出:“手足为诸阳之本,脾土之末,痰湿食积死血阻滞其间,不得行胃津液而手足麻木。……舌本乃心脾肝肾四脏之络,湿痰风火煽烁其间,血气不能宣通上奉,故令舌本麻木。”叶天士谓:“肾液虚耗,肝风鸱张,身体麻木。”
综上所述,历代医家对麻木的病因病机论述已较完备,形成了以外邪风、寒、湿及气虚、血虚、液少、内风、痰湿、瘀血、情志等内在病理因素为病因,以卫气、荣气运行涩滞为病机关键的理论体系。
另外,孙文胤《丹台玉案》将麻木一分为二:“人皆以麻木为一病而不知麻与木固自有不同也。所谓麻者,非痒非痛,肌肉之内如千万小虫乱行杂沸,搔之愈甚者是也;所谓木者,非痒非痛,自己肌肉如他人之肌肉,按之不知,搔之不觉者是也。”可见中医学之麻木当包括现代医学所谓的感觉异常和感觉缺失两种感觉障碍。
二、现代医学对麻木的认识
现代医学认为麻木是一种感觉障碍。麻木与痛觉、温觉等感觉不同,它没有自己的感受器,是在无任何外界刺激下患者产生的主观感觉异常。现代医学对麻木的发生机理未作阐述。我们通过现代神经电生理学的研究则认为,麻木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减慢有密切关系,两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神经传导速度(NCV)测定在了解神经纤维的病变程度、性质、范围、鉴定脱髓鞘和轴索受损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种测定的结果能够在神经的主要病理变化上找到相应的证实,常常可以给临床疾病一个本质的辅助判断。刘氏发现周围神经病变早期,病人只有感觉的障碍,这时测定SCV具有重要的意义。
汤氏论及多种脊髓和周围神经疾病,这些疾病中均有NCV的改变。如肥大性多发神经病、卟啉性周围神经病、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肝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尿毒性神经病、肢端肥大性周围神经病、坏死性血管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病、格林-巴利综合征、麻风性神经病等,均可出现麻木或感觉缺失等感觉障碍,同时均伴有SCV减慢或诱发动作电位消失(或减退)。在营养性和中毒性神经病中,如维生素B族缺乏症、酸缺乏、铅中毒以及一些药物中毒中,患者也同时出现感觉障碍和SCV减慢。在一些单神经病和嵌压综合征中,也具有同样的情况。麻木是相关SCV减慢所致,而感觉缺失是SCV=0的结果。汤氏[12]还指出,NCV受年龄、上下肢、远近端、温度等因素的影响,温度越低、年龄越大、越靠近肢体远端,NCV越慢。这就可以解释老年人肢体多有麻木,以及四肢末端、肢体受冷时易产生麻木的原因。
感觉的产生最终只与感觉中枢接受的神经冲动有关。因此,当机体任何内在病理因素作用于感觉传导通路,使感觉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发生改变,只要这种神经冲动的改变达到一定程度,必将造成相应的感觉改变,即感觉障碍与感觉中枢接受的异常神经冲动密切相关。笔者由此进一步推测,感觉减退是由感觉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波幅减小引起的,蚁走感是由动作电位波形离散引起的,触电感是感觉神经纤维受损部位产生异常自发放电的结果。
影响NCV的因素有许多,如动作电位产生的频率、轴索中的电流、细胞膜的去极化阈值、脱髓鞘、郎飞结处病变等等,其中脱髓鞘是较常见的病理因素。而造成脱髓鞘的因素又有许多,如慢性神经压迫、缺血、VB族缺乏、酒精、卟啉症、糖尿病、尿毒症、格林-巴利综合征、多发性神经炎等。这也正是这些疾病中往往出现麻木等感觉障碍的原因。
综上所述,麻木的发病机理是SCV减慢,而造成SCV减慢的原因众多,有慢性压迫、缺血、VB族缺乏、营养缺乏、炎症、中毒等。
三、中西医麻木发病机理的比较
比较现代医学与中医学对本病症的认识,可以起到互为印证、相互启发思路的作用。首先,对麻木发病机理的认识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中医认为麻木的病机是“卫气不行”、“气馁行迟,不能接续也”等等,而现代医学理论解释为SCV减慢。由此也可看出,中医所讲之“卫气运行”,以及“气”与现代医学之“神经纤维的传导功能”、“神经冲动”有相似之处。卫气的特性是“骠疾滑利”,即其活动力特别强,流动迅速。鱼氏亦曾得出卫气的部分功能有似于神经系统的结论。其次,中医认为麻木之病因有气虚、血虚、痰湿、瘀血及外感风寒湿邪等诸多因素,现代医学认为感觉神经受压迫、缺血、营养缺乏、VB族缺乏、周围神经末梢炎症等均可导致麻木,两者也有许多可比之处。另外,现代医学中有癔病性麻木,而中医学也曾认识到情志因素可以导致麻木,其机理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索。
四、结语
本文提出的“麻木的发病机理似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减慢”有关,为临床上分析检测病人的主观症状提出一个观察指标,也为本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相应的依据。
由《内经》“荣气虚,卫气实,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可以看出,卫气之虚实既可致不仁(感觉障碍),亦可致不用(运动障碍),反映出在这一功能上,卫气与现代医学之感觉神经纤维和运动神经纤维均相关,说明中医学与现代医学之间虽多有相通之处,但两者在具体概念上难能一一对应。
来源:冯双全,指导:李其忠潘华信,麻木病因病机的中西医比较,上海中医药杂志,年第10期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引文未著出处,如需使用,请务必参考原文。
需要者可联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