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多发性神经炎 > 临床体现 > 肌萎缩侧所硬化症应该如何进行治疗五龙荣肌

肌萎缩侧所硬化症应该如何进行治疗五龙荣肌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lateralsclerosis,ALS)是运动神经元病(motornerondisease,MND)的主要类型,占MND的80%~90%以上,甚至被认为是其他MND亚型的最终发展归宿。该病是神经系统中的难治性疾病,以侵犯脊髓前角、脑干后组运动神经核及锥体束的慢性进行性变性,上下运动神经元同时受损为特征。目前该病发病机制不明,目前西医尚无有效治疗方法,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该病已有不少报道,但仍缺乏规范化及系统化,现就其辨证做以总结。

1、病名研究

ALS在祖国医学中无相关病名,根据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肌无力、肌萎缩症状而将其归属于中医“痿病/证”范畴;其受累肌肉,早期上肢常伴有肌束颤动,下肢多呈痉挛性瘫痪,故又可归属于中医“颤病”、“痉病”范畴;当延髓麻痹时,其声音嘶哑,言语不清,亦可归属于“失语”证中;但因其临床以肌无力、肌萎缩为主要表现,故大多学者将其归属于“痿证/痿病”的范畴中。也有学者认为患者的“舌喑不能语,足废不为用”的临床表现归属于中医之“喑痱”更为贴切。最近有学者甚至提出完全可以不必拘泥于中西医的称谓,而将“运动神经元病”作为中医的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并按照国际化的诊断标准明确界定。

2、病因病机探讨

由于目前肌萎缩侧索硬化病因、病机尚不明确,中医研究方面多审证求因,或仅论病时之病因病机,对于其病机认识,多数医家认为本病多以本虚为主,或虚实夹杂,其中本虚以脾、肾、肺、肝等亏虚为主,标实多为痰、瘀、或湿、热、毒邪等,晚期阴阳俱损。目前尚无统一的认识,临床上各家各持己见。

症状体征

一,病史及症状:

1.40岁以上的中老年多发,男女之比约3:2,缓慢起病,进行性发展。

2.以上肢周围性瘫痪,下肢中枢性瘫痪,上下运动神经元混合性损害的症状并存为特点。

3.球麻痹症状,后组颅神经受损则出现构音不清,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等。

4.多无感觉障碍。

二,体检发现:

颅神经:除球麻痹外,可有舌肌萎缩,舌肌纤颤,强哭强笑,情绪不稳等,上肢多见远端为主的肌肉萎缩,以大小鱼际肌,骨间肌为著,同时伴有肌束颤动,感觉正常,双下肢呈痉挛性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双侧病理反射阳性,呼吸肌受累则出现呼吸困难。

三,辅助检查:

1.腰穿脑脊液检查:压力及成分多正常。

2.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可增高,乙酰胆碱酯酶增高。

3.肌电图:可见纤颤电位,巨大电位,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多正常。

4.MRI:可见与临床受损肌肉相应部位的脊髓萎缩变性等。

肌萎缩侧索硬化(ALS)与运动神经元病有什么区别?

ALS也叫运动神经元病(NMD),后一名称英国常用。严格意义来讲,ALS是运动神经元病中的一种。我国通常将ALS与运动神经元病混用。

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的好发年龄与发病率是多少?

ALS好发于男性,男女比例为1.2~2.6:1。ALS发病年龄大多在40-70岁,但也有年龄更大或十几岁的青少年发病。国外ALS的患病率约为(4-6)/10万,中国目前尚缺乏ALS患病率的流行病学数据。但以全球患病率折算,中国大陆约有6-8万ALS患者。

为什么会患肌萎缩侧索硬化(ALS)?

目前原因不明,与遗传和环境都可能有关。从事军事服务、吸烟或暴露于杀虫剂、铅、有机毒物和电磁放射等环境中,都被认为可能是导致ALS的危险因素。此外,还有氧化自由基学说、免疫学说、神经生长因子缺乏学说、神经元蛋白及神经微丝的新陈代谢异常学说以及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学说等,但目前尚无统一定论。

治疗--五龙荣肌汤

主方组成:天龙、地龙、五爪龙、川江龙、活血龙黄芪、党参、茯苓、杜仲、西洋参、葛根、山茱萸、煅牡蛎、当归、炮山甲、白术、甘草。功效:健脾益气、活血通络、补肝益肾。主治病症:重症肌无力、眼睑下垂、周围神经损伤肌萎缩等以肌肉痿痹不用、肌力减弱、变性、肌肉萎缩及支配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病症。临床运用:五龙荣肌汤是王世龙医师经过多年临床经验,通过对多名身患肌肉痿痹不用的患者的救治总结出来的一个处方。根据对古代经典理论和方剂的研究,结合自身治疗经验,处方从肺、脾、肝、肾不同方面立意调整,分步骤的治疗萎证,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转载请注明:http://www.oqhpm.com/lctx/142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