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多发性神经炎 > 预防治疗 > AANAAN大会报告精彩
AANAAN大会报告精彩
温暖四月,樱花烂漫。4月18-25日,年美国神经病学会(AAN)会议在美国华盛顿沃尔特·华盛顿(WalterE.Washington)会议中心隆重召开。
退化性小脑共济失调:从基因到治疗
斯蒂芬·普斯特教授
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SCA)是一组具遗传异质性和表型异质性的疾病,鲜有治疗手段。其中,SCA1、2、3、6型因同为CAG重复序列异常扩增后产生polyQ沉积而致病,故被统称为退化性小脑共济失调。美国犹他大学的斯蒂芬·普斯特(StefanM.Pulst)教授以SCA2为例,向大家展示如何从分子诊断实现向治疗手段的跨越。
SCA2作为SCA的一种亚型,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具有“遗传早现”现象。SCA2由ATXN2基因突变引起,临床表现众多,除经典的行走不稳、构音障碍等小脑症状外,还可出现眼球扫视变慢、肌痉挛、周围神经病等,甚至出现特殊表型,例如左旋多巴反应性帕金森病及肌萎缩侧索硬化。为进一步证实ATXN2基因的致病性,Pulst教授首先引入第一个动物模型――ATXN2基因突变(Q)小鼠,观察发现小鼠的小脑浦肯野细胞因转录谱失调出现异常放电,进而逐步凋亡。第二个动物模型为ATXN2敲除小鼠,基因敲除后小鼠小脑发育正常。从而明确了SCA2系ATXN2基因突变所致,而突变类型为功能获得型(gain-of-function),故理论上直接干预或减少此基因的表达或能改善SCA2症状。研究采用反义核苷酸(ASO)降低细胞内ATXN2mRNA水平,减少ATXN2编码蛋白表达。结果表明,经ASO治疗后浦肯野细胞的异常放电逐渐停止;ATXN2突变小鼠在治疗后进行旋转式跑步系统评估,运动功能也得到显著改善。提示ASO可能是退化性小脑共济失调很有希望的治疗手段之一。
该研究从分子诊断出发,引入动物模型,大胆假设,干预后从多个层面评估疗效,为遗传性疾病治疗方法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罗苏珊发自华盛顿)
儿童多发性硬化的特点
布伦达·班韦尔教授
多发性硬化(MS)系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的一种,在北美的发病率远高于其他地区。成人型MS的研究很多,而对儿童起病者的综合性报道较少。医院的布伦达·班韦尔(BrendaBanwell)教授详细回顾并分析了63例儿童型MS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及预后随访。
研究者收集入组的例急性脱髓鞘综合征(ADS)患儿临床症状、病理学及神经影像学资料,并在其发病后3个月、6个月及1年、5年、14年进行随访,观察其是否存在再次发作脱髓鞘疾病,从而转变成临床确诊多发性硬化(CDMS)或MS。
结果显示,例患儿中,63例为MS患者,其中39例(39/63)有2次以上发作;8例为复发型脱髓鞘疾病,其中2例为复发型视神经炎,2例为复发型横贯性脊髓炎,2例为视神经脊髓炎,2例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ADEM,1例为有1次非ADEM事件的ADEM,另1例为磁共振成像(MRI)上有播散表现的ADEM];例为单次发作的ADS,其中有5例退出研究。MRI-T2加权成像上无异常信号的患者中,MS发病率仅为1.9%;而在T2像上有异常信号的患者中,年龄超过11.85岁者,其MS发病率为60.6%,年龄小于11.85岁者,以ADEM为表现的MS发病率为3.3%,非ADEM表现的为28.1%。成人MS风险与儿童MS相关,而并非与单相ADS相关。与对照组相比,儿童MS中有更多患者被EB病毒感染[比值比(OR)为5.00,95%可信区间(CI)为1.80~13.90,P=0.],而较少患者被巨细胞病毒(CMV)感染(OR=0.30,95%CI为0.11~0.77,P=0.01)。此外,与单相ADS患儿相比,儿童MS出现1个或1个以上颅脑MRI病灶的几率高38倍,若同时合并脑脊液寡克隆区带阳性,则出现MRI病灶的几率则会高出45倍。与维生素D缺乏的儿童比,拥有充足维生素D的儿童患MS的几率低66%。此外,约30%儿童起病的MS患者在发病后5年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全脑容积特别是丘脑容积与认知功能表现尤其相关,尽管存在记忆减退,但海马容积相对保留。
综上,儿童MS是复发缓解型疾病,在发作前10年,发作间期很少存留肢体功能损害;其发病机理与成人起病MS大致相同,免疫平衡失调及免疫功能衰退可能参与其中。儿童期发病可能对神经网络成熟产生一定影响,患者出现早期认知功能减退。(李翔发自华盛顿)
科技改变未来,癫痫领域进展
丹尼尔·洛温斯坦教授
癫痫是神经科最常见疾病之一。所有的神经科医生都会面临癫痫患者或家属提出的以下3个问题: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医生能帮助我吗?未来会怎样?美国加州大学的丹尼尔·洛温斯坦(DanielH.Lowenstein)教授回顾了癫痫领域进展,特别是科技进步和转化医学的发展,将为疾病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过去50年癫痫领域有众多研究进展,对癫痫患者的管理产生了直接影响,包括癫痫发作的神经电生理改变、失神发作的分子和细胞特征、癫痫相关的神经元损伤、视频脑电图、癫痫和药物毒性相关基因及自身免疫性癫痫等。一些听起来有些陌生的技术名词也开始在癫痫研究领域出现,前四大突破性技术分别为高通量测序、光遗传学、柔性阵列和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
其中涉及高通量测序技术的癫痫表型/基因型计划(EPGP)仍在进行中。该研究为大样本、多中心、前瞻性观察研究,收集特定癫痫类型的临床资料和遗传学信息,将表型/基因型进行比较,为临床诊疗提供帮助。目前已登记例癫痫患者,共例符合入组标准,包括例特发性全面性癫痫/部分性癫痫(IGE/LRE)患者,例婴儿痉挛症(IS)患者,例Lennox-Gastaut综合征(LGS)患者及例皮层发育异常(MCD)患者。
洛温斯坦教授公布了两大类癫痫的遗传学研究结果。
⑴癫痫脑病(EE)主要包括IS和LGS两大类,均属于难治型癫痫范畴,前者可转变为后者。研究显示,多数EE并不存在家族遗传史,而是出现了新生突变。
⑵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额叶癫痫平均发病年龄为6岁,患者往往有智力和精神发育异常。KCNT1基因突变导致其编码蛋白功能明显激活,引起额叶癫痫,从而提出KCNT1基因功能抑制剂――奎尼丁的治疗价值。(王蓓发自华盛顿)
深部脑刺激治疗抑郁
海伦·梅伯格教授
深部脑刺激(DBS)属于神经调控手段,目前已应用于运动障碍疾病的治疗,还扩展用于癫痫、痴呆、疼痛、药物成瘾等一系列神经精神类疾病。在运动障碍专科医生和神经外科医生的共同努力下,把握好手术适应证,DBS治疗运动障碍特别是帕金森病(P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得到了认可。美国埃默里大学的海伦·梅伯格(HelenS.Mayberg)教授讲述了如何从全新视角认识DBS对抑郁的治疗。
抑郁是一种负面情绪,严重的抑郁症可导致一系列躯体不适,认知功能下降,影响日常生活能力。很多神经科疾病(包括PD在内)患者都存在抑郁情绪。大部分抑郁症患者可通过长期和规范的药物治疗回归工作和生活。但仍有一些患者,药物疗效欠佳,且易复发,我们称之为难治性抑郁(TRD)。
利用功能影像学可观察抑郁患者的脑代谢。借助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脑血流量(PET-CBF),发现边缘系统-皮层的代谢存在镜像关系。PET观察到抑郁症患者胼胝体25区明显激活,而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电休克疗法、重复经颅磁刺激或损毁手术治疗有效的患者,该区域代谢明显减弱。由此提出一项假设,TRD患者存在胼胝体-皮层系统紊乱,若能采取一种手段,无论是通过局部还是远程效应调控该回路,降低胼胝体区域的代谢,将可能达到治疗目的。DBS正好满足这一要求。
梅伯格教授等对6例TRD患者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DBS治疗。其中,4例患者症状有所缓解,通过PET观察到这些患者胼胝体脑区代谢减弱。后续研究显示,效果欠佳的患者通过改变电极的位置,如将电极后置,有时可以取得疗效。
通过延长观察时间,还发现DBS治疗TRD存在两种效应。一是即时效应,与DBS的局部毁损效应有关,患者会明显感觉反应变快了;二是延迟效应,在抑郁症状复发后,经历一段时间,临床症状可再次改善,与DBS改变传导通路,重塑皮层-胼胝体回路有关。
总之,借助分子生物、分子影像以及功能影像技术,我们能看到神经调控前后神经系统发生的变化,为认识很多疾病提供崭新的视角,包括DBS在内的神经调控是一个值得深入认识和探索的新兴领域。(王蓓发自华盛顿)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喜欢本文就分享吧
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分享到朋友圈
点击“添加朋友”搜索“医脉通神经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