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多发性神经炎 > 预防治疗 > 面神经炎的治疗

面神经炎的治疗



面神经炎又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指面神经管内段(茎乳突孔内)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面瘫。面神经炎表现以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同侧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变浅,面部被牵向健侧为主要特征。

属中医学“面瘫”、“口眼喎斜”、“吊线风”、“卒口僻”等范畴。

中医病因病理:病因为风邪中络,痰阻经络,瘀阻脉络。

1.风邪中络由于机体正气不足,肌表不固,腠理疏松,风邪乘虚而入,客于面部阳明经络,使气血运行异常,脉络失养,而发生口僻。

2.痰阻经络多因素体正虚,复有痰饮,或饮酒嗜辛,偏嗜厚昧,痰浊内生,或气郁痰扰,痰动生风;或偶遇风寒,风袭痰动,风痰互结,流窜经络,上扰面部,阳明络脉壅滞不利,即发生口僻。

3.瘀阻脉络多由于病久迁延不愈,或失治误治,导致瘀血壅塞脉络,气血循行不畅,以致阳明血瘀,筋脉挛急,形成口僻。

临床特点:

1、急性起病,于数小时或1~3天内达到高峰。

2、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病初可伴有麻痹侧耳后乳突区,耳内或下颌角的疼痛。

3、表现:病侧不能作皱眉、闭目、示齿、鼓腮等动作。

A、额纹消失、不能皱眉额蹙;

B、眼裂变大、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闭眼时显露出白色巩膜,称为Bell征阳性;

C、患侧鼻唇沟变浅;

D、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

E、口轮匝肌瘫痪使鼓气、吹口哨时漏气。

鉴别诊断:

1.继发性面神经麻痹起病缓慢,逐渐加重,多因他病继发。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可并发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病程进展缓慢,多为双侧性,且有前驱感染史,对称性的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脑脊液出现蛋白定量增高、细胞数正常的“蛋白一细胞分离现象”。局部炎症如中耳炎、腮腺炎或腮腺肿瘤、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等,可累及面神经,但多起病缓慢,逐渐加重,且因有腮腺及局部体征不难鉴别。后颅窝病变,如桥小脑角肿瘤、颅底脑膜炎、鼻咽癌颅内转移等原因所致的面神经麻痹,常伴有听觉障碍及原发病的特殊表现。

2.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可因脑血管疾病或脑肿瘤引起,仅限于眼睑下部的肌肉瘫痪,故额纹不消失,眼睑能闭合,且伴有偏瘫;或有脑血管症状体征,如意识障碍、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病理征等。

西医治疗:

1、激素治疗:强的松(20-30mg)或地塞米松(1.5-3.0mg)1/d,口服,连续7-10天。

2、改善微循环,减轻水肿:低分子右旋糖酐-ml,静滴1/d,连续7~10天。烟酸、复方丹参片。

3、血管扩张药物:地巴唑一次5—10mg,每日3次。

4、神经营养代谢药物:维生素B1、B12等。

中医治疗:

中医药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有其自身的优势,可以针药并用,辩证论治。

n一.中药治疗:

1风寒外袭   

(1)治法:疏风散寒,通络和营。   

(2)方剂: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3)组成:麻黄6g,附片3g,细辛3g,薏苡仁15g,白术10g,黄芪20g,当归20g,生赭石10g,甘草6g。   

(4)加减:表虚自汗者,去麻黄,加防风15g;兼头痛者加白芷15g、羌活12g;伴味觉障碍者加茯苓15g、五味子12g;耳鸣、听觉过敏者加石菖蒲12g、苍术10g。

2风热外袭

(1)治法:疏风散热。

(2)方剂:银翘散加减。

(3)组成:金银花12g,连翘12g,薄荷6g,桔梗10g,牛蒡子12g,桑叶10g,僵蚕10g,全蝎3g,白蒺藜10g,防风9g,荆芥9g,川芎15g。

(4)加减:口苦者加柴胡10g、龙胆草12g;头晕目眩者加钩藤10g、菊花15g;大便干结者加大黄15g;咽痛、耳下肿痛者加蝉蜕6g、大青叶20g;若高年有高血压的患者,风热而兼肝火,则可酌加天麻15g、钩藤15g、黄芩12g等。

3风痰外袭

(1)治法: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2)方剂:牵正散加味。

(3)组成:白附子10g(先煎),僵蚕l0g,全蝎5g,蜈蚣2条,防风l0g,葛根15g,羌活6g,钩藤10g,半夏12g,川贝母9g。

(4)加减:痰湿阻滞明显者,加薏苡仁20g、半夏10g以燥湿化痰;若面肌抽搐频作者,加蜈蚣2条、乌梢蛇10g;面部麻木者,加忍冬藤12g、丝瓜络12g。大青叶20g;若高年有高血压的患者,风热而兼肝火,则可酌加天麻15g、钩藤15g、黄芩12g等。

4络脉瘀滞

(1)治法:搜风散邪,活血通络。

(2)方剂:通窍活血汤加减。

(3)组成:赤芍10g,川芎10g,桃仁6g,红花6g,地龙10g,全蝎5g,蜈蚣2条,柴胡8g,郁金l0g,路路通15g,当归15g。

(4)加减:病久不愈,兼见面肌弛缓,乏力者加炙黄芪25g;如属顽痰者,加白芥子3g、白附子3g;面部抽搐较重者,加天麻10g、蜈蚣2条、乌梢蛇l0g。若高年有高血压患者,风热而兼肝火,则可酌加天麻15g、钩藤15g、黄芩12g等。

二.针灸治疗:

治法:驱风通络,疏调经筋

主穴:攒竹、鱼腰、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昆仑。

配穴:风寒证加风池,风热证加曲池,恢复期加足三里,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鼻唇沟变浅加迎香。也可适当加用艾灸以上穴位加强驱风散寒的作用。

注意n面部穴位手法不宜太重,针刺不宜过深,取穴不宜过多,肢体远端的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在恢复期,肢体远端的足三里用补法。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医院
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oqhpm.com/yfzl/3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