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多发性神经炎 > 饮食调养 > 踮脚运动消百病
踮脚运动消百病
古代医者和养生保健者,早就认识到下肢血液循环的重要性,故发明了相应的保健操,其中之一就是踮脚运动。现在仍为不少人操练的八段锦中,就有背后七颠百病消的踮脚运动。
踮脚运动的方法是双足并拢着地,用力抬起脚跟,然后放松,重复20~30次。别看方法简单,可健身效果不错。踮起脚尖时,双侧小腿后部肌肉每次收缩时挤压出的血液量,大致相当于心脏脉搏排血量。所以,当你下棋、打牌、玩电脑或久立不动时,最好1小时左右做1次踮脚运动,可使下肢血液回流顺畅。而且,踮脚运动还可以活动四肢和头脑,消除长时间用脑集中及突然站立而眼前发黑、头脑发晕的毛病。
另外,解小便虽是小事,也不可掉以轻心。男性踮起脚尖小便,则可起到强肾的作用,因而能连带达到强精的效果。女性坐蹲的同时,把第一脚趾和第二脚趾用力着地,踮一踮,抖一抖,也可起到补肾利尿的效果。倘若能在一天内做上五六次这样的踮脚尖运动,连续1~6个月,便能达到很好的强精又健身的作用。同时。亦可缓解因长时间站立而导致的足跟痛。若患有慢性前列腺炎及前列腺肥大,小便时踮脚亦有尿畅之感。
还要说的是踮脚走路,就是足跟提起完全用足尖走路,行走百步。可以锻炼屈肌。从经络角度看,还有利于通畅足三阴经。足跟走路就是把足尖翘起来,用足跟走路,这样是练小腿前侧的伸肌,行百步,可以疏通足三阳经。两者交替进行可以祛病强身。当然,对于老年人则应注意安全,以免站立不稳而摔倒。患有较严重的骨质疏松症的人最好不做。足部异常提示的健康状况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传统医学认为,人体存在复杂的经脉系统,将全身上下网络并沟通,无论哪个器官或系统出现疾病,均会影响全身的健康,双足也不例外,足部有病不但影响全身健康,身体其他部位有病也会反映到足部,呈现异常现象。
正常的趾甲光滑、半透明、亮泽、略呈弧形,是健康的象征。
趾甲不平、薄软、有纵沟,甚至剥落,说明人体营养不良;
趾甲嵌入肉中或呈钩状,往往表示有多发性神经炎、神经衰弱或脉管炎等;
趾甲凹凸不平,应检查一下肝肾有无慢性疾患;
趾甲青紫,常有循环系统障碍;
趾甲苍白,为贫血;趾甲麻木为心血管疾病的表现。
足趾红润饱满,有弹性,是健康的体现。
大拇趾经常肿胀,应该认真查一查,以排除糖尿病;
右足第五趾的跖骨关节部长有鸡眼,往往存在肩部损伤;
右足第二与第三趾间的鸡眼则表明右眼视力障碍;
第四趾侧苍白水肿可有高血压和动脉硬化;
第二、三趾的足底侧水肿往往伴有眼底病。
足背的足趾根部出现小白脂肪块为高血压的象征;
足背部趾关节部水肿常表示盆腔炎或胸膜炎;
足踝部水肿为心肾疾病的表现;
足背部出现隆起多患有泌尿系统结石,
有凹陷则可能为肝硬化或肝癌;
内踝出现紫色斑点多见于妇科疾病。
在正常情况下,轻触足部不会引起异常反应。若在触压足部时出现酸、麻、胀痛等感觉时,也可推断身体患了某种疾病。如:
痛感与神经疾病有关;
麻感多有皮肤疾患或血液病;
酸感多见于外伤;
木感可能有炎症;
凉感则为风寒;
跳感为痉挛;
胀感多为水肿。
脚麻。
如果脚趾头、脚板麻痛感严重,还有刺痛烧灼感,可能与糖尿病有关。如果脚的胀痛感多于麻木感,很可能是深静脉栓塞。对策:症状严重者,应立刻就医。
走路时脚痛。
中年人脚后跟基本上都有块厚厚的脂肪垫,随着年纪渐长,脂肪垫萎缩,走路时脂肪垫被挤压到两侧,相对中间会变薄,脚跟着地时就会痛,且越走越痛。但如果早上起床落地就刺痛,之后症状减轻的话,则可能是腰髋骨位置不正引起的。对策:多做伸展、转动脚趾运动;矫正走路姿势。
脚抽筋。
如果睡觉的时候脚板抽筋,可能是白天站立姿势不正确引起的。较冷、缺钙、疲劳过度等原因,则可能引起小腿抽筋。对策:出现这些问题,睡觉时可将脚稍微垫高,还要注意保暖、补钙、选合适的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