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多发性神经炎 > 疾病病因 > 病例分享双上肢受累平山病1例肌肉病理
病例分享双上肢受累平山病1例肌肉病理
近日,我院神经内科二病区确诊一例“平山病”患者,通过规范的治疗,患者现病情稳定,未再进展。
平山病又称青年上肢远端肌萎缩(juvenilemyoatrophyofdistalupperextremity),首先由日本学者平山惠造()所描述,故又称平山病,是一种良性自限性运动神经元疾病,在临床上与运动神经元病肌萎缩侧索硬化、脊髓进行性肌萎缩表现相似,但预后截然不同。
该患者,男,20岁,去年12月10日以“双手力弱伴肌肉萎缩1.8年”为主诉于来我院就诊。患者自述于1年半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缓慢进行性加重的左手力弱,主要表现在握力差,提重物时较前费力,渐出现大小鱼肌及骨间肌肌肉体积变小。并逐渐进展至前臂尺侧肌肉体积变小,与人扳手腕时力量明显较前减弱,8月前可见左手及上臂有肉跳,同时出现右手握力差,肌肉萎缩,肉跳,逐渐向右上臂进展,双手平举时可见双手及前臂肌肉细小肌束震颤,自诉遇凉水时肌无力症状加重。无下肢无力和萎缩表现,无构音障碍,饮水呛咳及吞咽困难,无家族史。入院后,在我院副院长陈文武教授、科主任薛孟周博士组织科室人员讨论病情,查体示:神志清晰,思维敏捷,言语流利,脑神经检查未见异常。双手伸直可见有细小肌束震颤,右手近端肌力IV级,左手近端肌力IV-级,双手骨间肌、大小鱼际肌明显萎缩,双侧前臂尺侧腕屈肌明显萎缩,呈斜坡状,(如图1)双侧肱三头肌反射、桡骨膜反射(++)。双侧霍夫曼征(-)。四肢肌张力正常,无感觉异常,双下肢肌力正常,病理反射(-)。肌肉无压痛。肌电图示:神经源性损害,感觉传导正常,以双上肢为主。颈椎MRI示:自然位,未见明显异常。过曲位示:颈髓萎缩(C6-T1),硬膜囊向前移位,压迫脊髓(见图2)。对该患者在局麻下行右尺侧腕屈肌开放式肌肉组织活检,结果发现正常肌纤维的直径在20-90微米之间。可见呈大片状分布的小圆状肌纤维,其直径在5-10微米之间,可见肥大肌纤维,直径在-微米之间。可见大群萎缩肌纤维,范围波及整个肌束,肌纤维核内移改变,数个分叶状肌纤维(见图3)。肌肉酶组织化学检查:在NADH-TR染色可见酶活性呈片状缺失。免疫组织化学染色Dysferlin、α、β、γ-sarcoglycan染色未见异常(见图4)。综合评价后诊断:平山病。
此病主要与运动神经元病鉴别。很多学者将平山病归为运动神经元病“变异型”,但平山病患者肌萎缩界限明显,脊髓节段受损较短,肌萎缩仅累及前臂远端,多不对称,尺侧明显,前臂呈斜坡状改变。运动神经元病脊髓节段受损广泛,肌萎缩程度严重而弥漫,可有舌肌震颤及萎缩,逐渐向上发展累及肢体近端肌肉及肢带肌乃至呼吸肌及全身肌肉,两者预后截然不同,平山病有自限性,病情平稳,病变1一5年后停止发展。运动神经元病病情持续进展,且进行性加重,预后极差。平山病需取受累手肌同一节段的肌肉,如尺侧腕屈肌才能见神经源性肌萎缩,运动神经元病取上肢近端或远端(如三角肌)肌活检均可见神经源性肌萎缩。肌肉病理特点:平山病肌萎缩分布极其不均,可一处损害较重,而相邻的肌纤维正常,可见大片群化现象,群化者80%,靶纤维少见,代偿性肥大多见,可继发肌病样改变:核内移、肌纤维断裂或涡旋纤维。运动神经元病的肌肉近端与远端肌肉均受累,肌纤维萎缩较弥散,群化现象小于50%,为小片的无效群化,靶纤维多见,代偿性肥大极少见,如果有肥大程度较轻。上述损害表示平山病脊髓损害局限,邻近健康神经元可代偿来支配受损肌纤维,其结局截然不同,平山病发展较局限且有自限性,运动神经元病呈恶性进展。
治疗: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关键,注意颈部姿势,避免颈部弯曲,佩戴合适的颈托是首要的关键的治疗方法。可采取颈椎减压术缓解硬脊膜对脊髓的压迫,为缓解疾病进展的有效措施。
现有病例中以单侧上肢受累多见,报道双侧上肢均匀受累的病例较少,而且病理上有特征性改变的报道更少,对于可疑平山病的患者行患肢尺侧腕屈肌肌肉活检,同时行患肢肱三头肌活检作对比更有意义,可鉴别运动神经元病及远端型肌营养不良。
图1可见双侧骨间肌、大小鱼肌萎缩,
双侧上臂尺侧腕屈肌呈西坡样萎缩。
图2自然位脊髓未见明显异常,过曲位可见颈髓前移,不同程度的
低位颈髓(C4-7)萎缩变细,硬脊膜后壁前移,硬脊膜外间歇增宽。
图33A10×HE染色显示可见大群萎缩肌纤维,范围波及整个肌束。3B
40×HE可见较多肥大肌纤维。3C、3D为两位确诊的ALS肱三头肌10×HE染色,显示多个散在的小角状萎缩肌纤维。
图44A40×MGT染色下未见典型及不典型RRF。4B40×ORO染色未见肌纤维脂肪滴异常增多,未见血管壁脂肪滴增多。4C肌细胞膜上dystraphin均匀表达,排除肌营养不良。4D肌细胞膜上dysferlin均匀表达排除远端型肌营养不良。
患了白癜风如何治疗北京白癜风康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