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多发性神经炎 > 预防治疗 > 国医大师张琪脑脊髓病从痿论治心得
国医大师张琪脑脊髓病从痿论治心得
北京皮肤科主治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160214/4770025.html
脑脊髓疾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多以痿软瘫痪、肌肉萎缩为主症,属中医“痿证”范畴。现仅就此类疾病属“痿证”者,探讨其病因病机及治疗规律。
一、辨证求因,朔本究源
对于脑脊髓病变属于痿证者,张老认为其病因病机主要与以下两方面关系密切:
1.肾精亏损,督脉失充
肾主藏精,而精能生髓,髓居于骨中,骨赖髓以充养。髓有骨髓与脊髓之分,脊髓为督脉所行之处,上通于脑,“肾通于脑……精成而后脑髓生。”张锡纯亦谓:“脑为髓海,乃聚髓处,非生髓之处,究其本源,实乃肾中真阴真阳之气酝酿化合而成……缘督脉上升而灌注于脑。”因此,脑及脊髓的有余或匮乏,其实质乃是肾气盈虚的表现。脑、脊髓病变,尤其经急救治疗遗留四肢不用、痿软麻木等慢性痼疾,多与肾精亏损、督脉失于充养、髓海不足有关。由于肾精虚少,髓之化源不足,督脉失充,经脉失养,脑髓空虚,而出现肢体不用、痿软无力、腰膝酸软及健忘少寐、耳鸣目眩等症状。
2.宗气亏虚,脑失所荣
宗气是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运化来的水谷之精气结合而成,聚集于胸中。《灵枢·邪客篇》谓:“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张锡纯氏深得经旨,谓宗气即大气,他以“以贯心脉而行呼吸”之语体会:大气不但为诸气之纲要,并可为周身血脉之纲领。因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守,气行而血行,相依互倚,气血运行不息,内而脏腑,外而皮毛、筋骨皆得到温养,润泽灌溉,人体的生命活动一刻也离不开气血之正常运行。脑髓的有余与匮乏,除与肾气盈虚有关外,与宗气的盈虚亦密切相关。气旺血充则髓海充足,人之视听等各种机能正常。若宗气亏虚,不能上荣于脑,则精明之府失去气血之充养,而出现肢体痿软,肌肉无力等证。对此,古人亦有认识,如王清任氏谓:“饮食生气血,长肌肉,精汁之清者,化而为髓,由脊骨上行于脑,名曰脑髓……脑髓中一时无气不但无灵机,必死一时;一刻无气,必死一刻。”《灵枢·口问篇》谓:“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此论之宗气亏虚与前论之肾精亏损密切相关。肾除所藏先天之精外,尚靠后天之精的不断充养,如此肾精方能充足而发挥其正常功能。正如《杏轩医案》谓:“经文:‘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是精藏于肾,非精生于肾也。譬诸钱粮,虽储库中,然非库中自出,须补脾胃化源。”因此,宗气亏虚亦可导致肾精虚少,生髓不足。
二、治病求本,权宜活变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治病必求其本”。疾病的产生,总有其根本的原因;随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必有其病机变化的关键;疾病证候虽可多种多样,但亦有其主次之可辨。《内经》谓:治病求本,实即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疾病的本质问题。
1.补肾填精,充养督脉
一男患,53岁,于年4月20日初诊。患者于年7月发病,始觉恶寒发热,继之出现下肢麻木,步履不利,发展至下肢瘫痪,二便潴留。医院诊断为“急性脊髓炎”,经治疗二便功能恢复正常,下肢运动功能亦有好转。但至今仍遗留有下肢痿软无力、僵硬麻木、紧皱沉重感,行走不稳,经常跌倒,腰酸麻,伴健忘、耳鸣等症。曾用补阳还五汤等益气通络之品,效果不显。查其舌质淡,脉沉弱。本病主要表现在腰膝以下,且用益气之品无效,常伴腰酸耳鸣等,属肾虚无疑,遂投补肾之剂以填精益髓,充养督脉,仿河间地黄饮子化裁。药用熟地30g,山萸15g,锁阳15g,石斛15g,枸杞20g,麦冬15g,五味10g,肉苁蓉15g,巴戟15g,玉竹15g,肉桂75g,附子75g,甘草10g,水煎服。患者4月29日复诊时服药20剂,下肢沉重紧皱感明显减轻,麻木好转,步履较前轻劲有力。肾虚得益,精血渐复,继以前方加减服药20剂,于5月20日复诊时,下肢沉重僵硬及麻木感基本消失,行走已接近正常,仅有时感觉乏力,脉仍沉,但较前有力。继服20剂,于6月30日复诊时,双下肢功能基本恢复正常,仅有膝下稍有紧皱感,宜上方加鹿胶15g(冲),以图巩固。
本案为下肢痿癖证,根据其以下肢痿软麻木为主,兼腰膝酸软、健忘耳鸣、脉沉等症,投地黄饮子化裁,药仅60剂,病获痊愈。肾藏精,主作强,主骨生髓,肾精不足,督脉失充,故发瘫痪。地黄饮子系河间之方,原方主治风痱证,风痱即身偏不用。刘河间谓:“中风瘫痪,非为肝木之风实甚,亦非外中于风,良由将息失宜,心火暴甚,肾水虚衰……治宜和脏腑,通经络。”河间原意此方治风痱,但地黄饮子立方之旨实乃补肾益精,故用此方治脑脊髓疾病属肾精亏损,督脉失充者往往收效。方中熟地以滋肾之真阴,《本草纲目》谓熟地“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本草从新》谓本品“利血脉补益真阴”,本品为方中主药,用量常为20~30g。山萸为补肝肾、涩精气之效药,配伍石斛、枸杞、玉竹、苁蓉、巴戟、锁阳,以补益肾中真阴真阳。盖肾精化生肾气,是由肾阳蒸化肾阴而产生,肾阴肾阳又都以肾所藏的精气为物质基础,所以肾的精气包含着肾阴与肾阳两个方面。肾中阴阳犹如水火一样内寄于肾,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本方之配伍,即取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之意,补阴补阳之药相互配伍,以达生精填髓之目的。用桂、附者,乃取其补肾阴中以助肾阳之意。
应用此方之辨证要点为:肢体痿软不用,多以腰膝以下明显,伴腰酸耳鸣、健忘等肾虚表现。
2.大补元气,温养脾肾
一男性患者,14岁,年5月13日初诊,患者系早产儿,自幼体弱多病,至6周岁尚不能行走,至七八岁始能倚墙走几步,嗣后虽能走,但步态不稳,易跌倒,两足跟不能着地,行1里地需2小时。查体:身躯较矮,头型稍大,智力语言皆无异常,两下肢肌肉松弛。西医诊断为小脑发育不全,脑型麻痹。中医辨证属于五迟、五软之证。初诊按肾虚投以地黄饮子加减,服药30剂左右,自觉两下肢较前有力,脚跟已能着地,蹲立较前灵活,能在50分钟内行走1里地。但继服上方20剂,病情无明显变化,疗效停止在原有水平。因思明·薛铠《保婴撮要》谓此证必以脾胃为主,大补脾胃之气有效。盖脾主运化,化生气血,以生精髓,故6月23日再诊时改用补阳还五汤增味,以黄芪为首选药,辅以活血通络之剂。药用:黄芪50g,丹参20g,红花15g,桃仁15g,当归15g,地龙15g,甘草10g,牛膝15g,川芎15g,赤芍15g,枸杞20g,水煎服。另炙马钱子末10g,每次服05g,日服2次与汤剂同服。服药20剂,两下肢明显有力,服药时下肢肌肉跳动。服药30剂时病人两下肢较前明显有力,脚跟已能着地,步态平稳,离拐能行走3公里,从此恢复如常人。
本案痿证,采用大补元气辅以活血通络法后,效果明显。《素问·太阴阳明论》谓:“脾病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以生,故不用焉。”关于治养脾肾同时并用,前已述及其宗气亏虚可致脑失所荣,而脑不但是精髓汇集之处,而且目之所视,耳之所听,口之所言,指之所摄,掌之所握,四肢百骸之功能活动,均依赖大脑的指挥作用。正如《灵枢·海论》所谓:“髓海有余,则轻劲有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肾与脑髓密切相关,宗气与脑髓亦密切相关,而宗气与肾精亦有相辅相成之关系。此即运用大补元气之法时,另用补肾之品的意义所在。可保立苏汤中以黄芪、党参、白术健脾,山萸、枸杞、故纸、核桃益肾,归芍养血。应用时亦常配伍活血通络之品,以气虚则血滞之故。
版权声明:本文选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张琪》年10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张佩青等编著。本文仅供临床参考学习,不做用药指导,请勿以身试药。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